本報訊 (記者 李燕) 連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主流媒體,將焦點對準了我市文明創建工作,對多年來我市持續深化文明創建的創新實踐和豐富成果進行了集中報道。
22年前,《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張家港經驗被譽為“偉大理論的成功實踐”;2005年,我市成為全國首批、縣級市中首個全國文明城市;此后,我市又陸續將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首批“國家生態市”等眾多榮譽收入囊中,張家港的文明底色越來越生動。
3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題為《張家港:文明創建有把金鑰匙》的報道。文章通過家庭文明德潤無聲、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網絡文明風清氣正等三個部分,由點及面地報道了我市文明創建的具體做法和成效。報道說,從抓衛生起步、到城鄉一體聯動,再到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文明素養,從第一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到唯一連續四屆“榜上有名”的縣級全國文明城市,20多年來,張家港的文明創建歷久彌新,始終領跑全國。作為歷屆張家港市委、市政府的一道“必答題”,做好文明城市創建的“金鑰匙”就是與時俱進、實踐創新。
新華社3月20日刊發了《江蘇張家港:善行細微處 德潤文明城》的報道。新華社聚焦我市把“文明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通過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深化文明創建更有底氣,城市文明內涵更豐富。張家港市民張瑜深有感觸地說:“全國文明城市是我們的‘金字招牌’,在張家港,這是一句口頭禪,也是一句座右銘。”作為口頭禪,這反映了老百姓的自豪;作為座右銘,這反映了政府的擔當。
《光明日報》在報道中,用“文明創建讓張家港的農村變成了城里人個個向往的‘世外桃源’”這樣一句話對我市文明創建進行了概括。這篇《江蘇張家港:文明創建樹起道德標桿》文章中寫道,文明創建是一道“必答題”,更是一張“惠民答卷”。長期堅持不懈地惠民育民,潛移默化提升了人的素質,“好人文化”在張家港漸成風尚。目前,張家港市共有全國道德模范(含提名獎)兩人,江蘇省道德模范4人,2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中國好人”數量位居江蘇省縣級市第一。凡人善舉,融合成最美的文明之花,盛開在每個港城人的心間。
3月28日,《經濟日報》在題為《創新實踐讓文明之花常開常盛》的報道中說,張家港是連續四屆上榜的縣級全國文明城市,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實干是張家港市精神文明之花越開越艷的沃土。報道指出,今天的張家港,注重家風、注重家教,已成為新風尚;評選文明家庭、曬黨員家規、講家風故事,也是蔚然成風。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也對我市志愿服務、鄉風文明等方面的文明創建新舉措進行了報道,進一步提高了張家港這座文明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