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對家暴的責任主體、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法律責任作出了具體規定。其實,在我市,早就有兩條專門針對孩子的兒童保護熱線58199958和58299951,當孩子們遇到暴力時,熱線這端的市兒童福利和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兒童社工劉英及同事就會為孩子們提供相應的幫助,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
案例:棍棒之下的“花朵”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但當今社會,針對兒童的暴力、校園暴力的報道常見于報端,這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思考的課題。幸運的是,在港城兒童的成長路上,有眾多愛心人士和無數個兒童社工保駕護航。
時至今日,劉英還清楚記得接觸的第一個孩子,那是一個漂亮、聰明的女孩,但在她家長的眼里,這個孩子叛逆、孤僻,為此,父親經常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她。一次被父親暴打后,女孩的老師撥打了熱線。當天,劉英和另外兩名兒童社工來到她家。“女孩對我們的到來很冷漠,拒絕與我們交流,甚至看都不看我們,只是一個人站在墻角邊,不停地用手摳著墻粉。”劉英回憶道。看到這種情景,劉英只好和她一起靠在墻角,微笑著、耐心地從比較輕松的話題聊起。慢慢地,女孩的戒備心沒那么強了,也愿意和劉英說說心里話了。原來,女孩總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覺得媽媽爸爸不喜歡她,但她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特別是父親使用最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打,更令她不知所措。
經過暨陽青少年發展事務所社工介入,女孩和家長的狀態目前已經有了很大改觀。該事務所負責人楊玭介紹說,通過對女孩家庭關系梳理、家庭問題評估和一系列家庭治療,女孩心里的冰山正在一點點融化,學習和生活狀態已經轉變得很好。“相信再通過半年的努力,這個女孩和家長會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
在接手的案例中,還有一個男孩讓劉英印象很深。這個男孩父母離異,長期跟著父親生活。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一次因為看電視時間過長,這個7歲的孩子竟然遭到父親的一頓暴打。學校老師發現了孩子身上多處傷痕后選擇報警。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對兒童的父親予以教育,父親保證以后不再毆打小孩,并帶其到醫院驗傷。不久后,這個男孩再次向兒童福利和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求助:男孩因父親被羈押處于無人監管狀態。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對孩子的情況做了評估后報給市兒童福利和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聯席會議,對兒童安置達成一致意見,即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先接至兒童庇護中心提供社工服務,并尋找到男孩在港城的親戚,在取得監護人書面同意后,最終將男孩交由親戚代養。
自2014年8月份以來,市兒童福利和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共接聽20多個熱線,其中介入個案13例,通過兒童社工的干預,案例中的孩子們均得到較好的安置。
緣起:熱線背后的努力
2014年5月,作為中國發達地區的代表,我市率先建成全國縣一級的兒童福利和保護試點地區。市兒童保護試點項目是在民政部關懷下、由瑞士銀行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兒童樂益會(中國)和張家港市政府合作實施的為期3年的探索性項目。在兒童樂益會的技術支持下,我市出臺了《張家港市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分類別、分層次、專業化的兒童社會救助、社會保護和社會支持工作機制。同時,我市設兩條兒童保護熱線58199958和58299951,接聽有關兒童保護來電。
經過探索與嘗試,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以政府承擔責任為主體、以家庭照顧為基礎、社會組織和專業福利機構為補充”的兒童福利“三社”聯動格局,兒童福利事業得以快速發展。
呼吁:斬斷伸向孩子的黑手
因為工作緣故,劉英對針對兒童的暴力了解比較多。她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每個18周歲以下的兒童都有免受暴力傷害的權利,可是,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約有4000萬15歲以下的兒童遭到暴力和忽視。在中國,有調查發現:16歲以下的兒童里,每4名兒童中就有3名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暴力傷害,其中包括“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忽視”。2014年5月,張家港市兒童保護項目針對本市892名中小學生開展的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兩周內,近13%的受訪兒童被家長打,46%的受訪兒童被家長辱罵。劉英介紹說:“目前,在兒童保護方面,國外和港臺地區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做法,我們的兒童保護熱線就是在借鑒這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的。”
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樹立全民保護兒童權益不受侵犯的意識,在兒童遭遇各種形式的暴力行為之前、之時或之后,都應當有專職機構和相關組織對此進行教育、干預,對父母進行輔導和采取其他有效的強制措施,以有效地進行干預和避免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的發生,并有專職機構負責處理針對兒童的暴力傷害案件。唯其如此,兒童保護才能形成一個鏈條,切實斬斷那些伸向孩子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