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青
中國,是制造大國,是許多世界知名品牌的生產加工地,就像蘋果手機,每當有新品發布前,數十萬計的中國工人日夜為其趕貨,而據相關機構披露,中國最終拿到的利潤僅為1.8%。對此,筆者覺得,對于強調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國來說,若是僅僅滿足于“中國制造”,未免說不過去。
在多數外國企業眼中,中國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等資源優勢,因此,諸如德國的刀具、法國的箱包、日本的電器……這些高端的輕工業產品,不少都是由中國加工制造后出口的。的確,作為制造大國,我們可以驕傲,但更當清楚認識到,我們并非制造強國,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自有品牌,許多產品的附加值低,由于不少企業缺乏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最終導致了缺失獨立的品牌以及生產能力。顯而易見,盡管“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的口號喊了多年,但還未真正變為現實。
筆者覺得,要從傳統的制造大國向技術創新型國家轉型,除了取決于整個社會創新文化的建立,更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努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其一,企業必須具備高度的危機意識,一個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要看它能否及時地警覺、遇見、克服并戰勝危機,唯有居安思危不斷進取,才能迅速實現市場意識轉變;其二,企業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沒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在如今不斷更新的大環境下,唯有利用現有資源,不斷改進、創建新的理念和模式,給產品和服務注入創新元素,才會保持企業強勁的競爭優勢;其三,企業必須要有客戶至上意識,客戶是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接受者,更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最終來源,所以,企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及時了解客戶對產品的體會與感受,設法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惟其如此,企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才會為“中國智造”錦上添花。